病毒致病说
200多年来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农业、饮食、医疗、教育、常识的方方面面,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微生物层面。比如原本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病毒变得越来越有威胁性,新生、突变的病毒也进入我们的生活中。现代医学尚滞后于这些新的问题。我们可以带着探索的角度去理解其与疾病的关系。
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(ICTV)根据最新的一期报告(2018年10月17日),已分类的病毒共有4958种。但是仍有大量的新病毒,由于现有的分类方法的不完善,无法被分类。此外,有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,新的病毒在不断的被报道。4958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。
常见的有EB病毒、单纯疱疹病毒、巨细胞病毒、口腔疱疹、带状疱疹、人类疱疹病毒等。而多达上百种病毒变体对人类健康正在悄无声息的造成巨大破坏。但一些病毒变体尚未被研究发现。
正常状态下,病毒与有害菌一样,可以锻炼身体免疫系统,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平衡。可以说其是中性的,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环。病毒、有害菌存在价值的改变是在各种生活诱因的综合作用下,我们破坏了身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原有的和谐平衡。体内环境促进了病毒和有害菌的繁殖,产生了身体不适。身体的不适症状恰恰是身体放大自我保护的信号。针对病毒的疗愈将促进身体恢复。
“让微生物增加的并非微生物本身,而是微生物存在的环境”——安托万·尚贝
1、在体内有氧条件下,直接激活缺氧诱导通路。
2、病毒毒素有以下几种:
1- 病毒副产品:病毒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各种物资。包括被病毒加工的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物质、食物、重金属等。
2- 病毒尸体片段:病毒失活后,产生的各种片段。引起免疫排异反应。
3- 神经毒素:病毒用于侵害人体的物质,同样也有病毒自我毒性,促进病毒自身变异。可引起神经信号干扰(过激或阻滞)、过敏、疼痛等发炎症状。
4- 皮肤毒素:和神经毒素类似,病毒毒素移动或者排泄到皮肤,造成过敏、疼痛、瘙痒、红疹。
3、病毒数量失衡、毒株突变 变得更具毒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