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及其他学说
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补充植物性激素(特别是大豆异黄酮等)有利于女性健康的文章和医学报告,这里再强调一下它们的弊端:
黄酮类物质和异黄酮,它们的雌激素功能弱于人体雌激素太多,补充它们,短期看是可以增加雌激素作用的(雌激素不会很快减少,一增一平,表面上功能增强)。但长期看,它们会抑制人体自身雌激素的分泌,造成雌激素越来越少,异黄酮等补充雌激素受体的比例越来越大,雌激素的作用就越来越低。而异黄酮起到雌激素作用的功能也就逐渐降低,雌激素对骨细胞和结缔组织的保护作用也就逐渐降低了。
异黄酮可以增加雌激素受体数量,活化雌激素受体,这使得它们的比例优势越来越明显。
异黄酮可以阻断脂多糖与脂多糖结合蛋白的结合,这样脂多糖转而直接结合红细胞,干扰红细胞功能,造成贫血。本来内毒素(脂多糖)与结合蛋白结合后,由结合蛋白把内毒素链接到免疫细胞清除,现在变成了内毒素直接干扰人体细胞组织器官。这也是目前素食者贫血越来越多的原因,因为植物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和异黄酮物质。被异黄酮拮抗结合的内毒素,改为通过其他信号传导,激活细胞核转录因子等途径,破坏骨骼细胞和形成组织纤维化。
异黄酮还可以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加,增强类风湿“血管翳”病症。
类风湿病症,还经常提到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病性,这里也说明一下:它不是病因,只是一种促进病症的因素。幽门螺旋杆菌可以产生尿酸酶,代谢尿酸。尿酸有一个作用,就是尿酸升高,会降低雌激素受体数量。尿酸减少了,雌激素受体数量就增加了。换句话说:幽门螺旋杆菌激活了,会降低人体尿酸,导致雌激素受体增加,异黄酮结合增加,类风湿病症增强。所以,控制幽门螺旋杆菌和尿酸,对类风湿治疗是有帮助的。
神经p物质,是类风湿病症的重要病因,和异黄酮同样重要。它的过表达,会因寒冷环境等因素刺激而大量释放出来,激活杀手细胞受体,直接破坏骨骼组织。同时,它还会和交感神经形成互动,伙同糖皮质激素,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,形成日周期性的类风湿晨僵病症。
p物质可以激活环氧化酶2,代谢不饱和脂肪酸产生前列腺素2,造成巨痛。而前列腺素,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,可以抑制杀手细胞活性,反过来减轻类风湿病症。清除血管翳和骨骼坏死组织,就需要炎症反应,需要激活p物质,需要前列腺素,需要环氧化酶,需要氧自由基。这与异黄酮的先好后坏正好相反,变成先坏(加重反应)后好。
补充说明:
服用止痛药物治疗类风湿病症,正好抑制了减轻病症的可能。抑制炎症反应,也正好抑制了清除血管翳的可能。所以,目前治疗类风湿的方法,无论中医西医,都是错误的。分枝杆菌造成的炎症反应和贫血,会增强缺氧诱导反应,加重类风湿病症程度,不是病因。
最后编辑时间于